重磅 !中國首款CAR-T細胞療法正式獲批 ,“網紅”治療領域藍海在望 ?

2021-06-23 14:00:43 藍冠娛樂生物 268

      細胞治療是近年來醫學領域的“網紅” ,也是最具前景的研究方向之一 。

      6月22日 ,中國國家藥監局(NMPA)發布最新公示 ,複星凱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複星凱特”)CAR-T細胞治療產品益基利侖賽注射液(又稱阿基侖賽 ,代號 :FKC876)已正式獲得批準 。

      根據複星凱特此前公告 ,該上市申請的適應症為 :用於治療二線或以上係統性治療後複發或難治性大B細胞淋巴瘤成人患者 ,包括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(DLBCL)非特指型 、原發性縱隔B細胞淋巴瘤(PMBCL) 、高級別B細胞淋巴瘤和濾泡淋巴瘤轉化的DLBCL 。

      這意味著中國迎來首款獲批上市的CAR-T細胞治療產品 ,中國CAR-T細胞治療行業必將迎來嶄新的競爭格局 。

國內首款 CAR-T 療法誕生之路


      2017年10月18日,阿基侖賽注射液獲得FDA批準上市(商品名 :Yescarta) ,用於接受過兩線或以上係統性治療的複發或難治性大B細胞淋巴瘤,包括 :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(DLBCL)非特指型 、原發性縱隔B細胞淋巴瘤(PMBCL)、高級別B細胞淋巴瘤和濾泡淋巴瘤轉化的DLBCL患者。Yescarta是FDA批準的第2款CAR-T療法 ,是首款針對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AR-T療法 。Yescarta在美國上市的定價為37.3萬美元 。 在此之前 ,2017年8月30日 ,FDA官網宣布批準諾華CAR-T細胞療法正式上市 ,用於治療複發性或難治性兒童 、青少年(2~25歲)B-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(ALL) ,商品名為Kymriah ,定價為47.5萬美元/次療程 。

      已有的成功突破加上誘人的市場應用前景 ,吸引著很多國內藥企紛紛入場布局CAR-T療法 。複星凱特2017年初從美國 Kite Pharma 引進Yescarta ,取得了其在中國的全麵技術轉移和商業許可權 。2017年12月5日 ,複星凱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於4月10日注冊成立 ,落戶上海張江自由貿易試驗區 ,遵循中國GMP標準 ,按照Kite Pharma生產工藝建設細胞製備實驗室 ,啟動Yescarta技術轉移 、製備驗證等工作 。

      時隔半年後 ,2018年5月 ,複星凱特向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⼼(CDE)遞交FKC876的新藥臨床試驗(IND)申請 ;2018年8月 ,CDE正式批準了複星凱特的IND申請 (批件號2018L02991) ;2018年10月 ,複星凱特FKC876的臨床研究通過了中國人類遺傳資源辦公室的審批 。

      據公開資料顯示 ,目前全球共有5款CAR-T療法獲批上市 ,4款靶向CD19 ,1款靶向BCMA ,分別是諾華的Kymriah ,吉利德的Yescarta和Tecartus(2017年10月 、2020年7月獲批) ,百時美施貴寶的Breyanzi 和Abecma(2021年2月 、2021年3月獲批) 。

      在國內 ,進入臨床階段的CAR-T療法多達36款 ,除了Yescarta以外 ,藥明巨諾的靶向CD19的CAR-T瑞基侖賽已於2020年6月29日申報上市 ,目前處於審評審批階段。諾華的Kymriah正處於III期臨床階段 ,傳奇生物BCMA CAR-T正處於II期臨床階段 。

      當入局者眾多 ,CAR-T療法的布局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態勢 ,市場的需求吸引了各方進入 ,不僅有很多企業在布局 ,很多資本機構也在跟進 ,CAR-T療法的未來市場前景令人樂觀 。

行業聚攏效應已形成


      不過 ,梳理國內企業布局免疫療法的研發管線不難發現 ,產品進展迅速 ,但也紮堆嚴重 ,這也是硬幣的另一麵 ,高水平的重複研發投入以及濫用 。目前 ,在CAR-T市場 ,這種你追我趕的背後 ,使得賽道顯得過於擁擠 ,直接導致了嚴重的同質化 。

      有數據顯示 ,目前臨床在研的CAR-T項目涉及靶點主要集中在CD19 、CD20 、CD22 、GPC3 、BCMA等熱門靶點 ,其中 ,我國以CD19為靶點的CAR-T臨床試驗占比就超過了40% ,以CD20 、CD22和GPC3為靶點的臨床試驗較少 ,以BCMA靶點做臨床試驗的占比甚至僅有5% 。

      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沈競康認為 :“國內企業研發水平提高 ,但在藥物機理上 ,尤其是腫瘤免疫治療 ,國內的企業在同一水平上過於重複和集中 ,我們不希望擁擠在同一個跑道上 ,希望有更多企業能夠走到國際前沿 ,做一些競爭性研究 。”

     “在腫瘤治療上 ,免疫療法當然是很大突破 ,比如在PD-1/L1和CAR-T領域都是 。”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教授陳誌堅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 ,“但是其實隻有20%~30%的癌症患者對免疫檢查點抑製劑產生反應 ,比如胰腺癌就沒什麽效果 。所以接下來大家想做的就是如何能讓更多的病人受益 。”

      除了研究靶點單一 ,同質化的問題 ,CAR-T療法在實體瘤中遇到的瓶頸挑戰也同樣紮眼 。斯丹賽生物聯合創始人 、首席科學官吳昭曾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,CAR-T療法應用於實體瘤需主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:

一 、是要找到特異性的靶點 ,找到組織共有的抗原 ,這點比較困難 ;

二 、是如何能使CAR-T細胞在體內能夠擴充起來 ,目前我們在實體瘤領域的體內療效不明顯 ,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看不到細胞在體內的擴增 ;

三 、是T細胞擴增起來之後 ,如何能夠使其到達實體瘤部位 ;

四 、是T細胞到達腫瘤部位後 ,如何能夠克服腫瘤的微環境 。

    “隻有解決了這些問題 ,T細胞到腫瘤部位後才能夠起到殺死癌細胞的作用 ,CAR-T療法才能真正惠及患者 。”吳昭說道 。

有競爭就有淘汰


      在眾多行業人士看來 ,細胞治療的發展在未來一定會趨於完善 ,因為沒有任何一個藥品能像細胞治療一樣更接近臨床效果 ,而在接下來的發展過程中 ,也會有更多的醫生 、醫療機構深度參與到細胞治療這個行業領域中 ,與企業形成一種協同關係 ,彼此各司其職 ,又相互協作 ,共同助推細胞治療行業朝著更穩健的方向前進 。

      也有觀點認為 ,在目前布局CAR-T療法的一百餘家企業中 ,在經曆一輪“洗刷”下 ,會有一部分企業被淘汰 ,僅僅會有一小部分企業能夠走得更遠 、更好 。

      在克睿基因CEO徐元元看來 ,通用型的CAR-T療法應該是細胞治療領域要努力的方向之一 ,即把CAR-T從精準治療 ,或者四線用藥的藥品變成一個可以真正廣泛使用的通用型藥品 ,同時 ,CAR-T未來能否在臨床中能跟其他單抗藥連用 ,從而形成一種新的治療形態 ,這方麵的未來發展空間也是很大的 。

      徐元元還從工藝的角度談到 ,在工藝上的開發如何能夠有效降低細胞治療的成本問題 ,使其變成穩定高效又低成本的真正的藥品 。

      站在投資人的角度 ,建信資本董事總經理金明也指出 ,CAR-T療法在血液癌症治療方麵已經取得了很顯著的效果 ,這不可否認 ,但細胞治療的費用確實還比較高昂 ,但隨著技術的突破 ,它的成本肯定會進一步下降 ,且在實體腫瘤的應用也會取得預期的效果 ,因此 ,細胞治療作為長線賽道 ,值得投資機構布局 。

      至於哪些細胞治療企業會深得資本機構青睞 ,金明透露 ,一個企業首先要有自己明確的定位,要有自己的打法和規則 ,遵循市場的發展規律 ,這是投資機構的重要關注點 。

     “從投行角度 ,哪些項目會讓我兩眼發光 ,第一個是治療領域 ,比如在大家都跟風於血液腫瘤 ,如果有項目是聚焦於實體瘤或者特殊的治療癌種 ;還有一個是療效 ,檢驗細胞治療項目好壞的唯一標準是臨床數據 ,如果有好的臨床數據也會深得投資機構青睞 ;從技術上 ,如果這個項目有一個好的動物實驗模型 ,或者是有一個好的技術平台 ,無論從物理上還是生物環境上 ,隻要是有突破 ,就能令我們投資機構動心 ,當然 ,如果一個有非常好的靶點通路 ,發現了一個全新的靶點 ,這會令我們投資機構相當的鍾情 。”金明說道 。

      無論是哪一個靶點 ,哪一個治療癌種 ,在可預見的未來,CAR-T療法無可置疑地還將是高速增長的時期 ,新型藥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快地進入市場 。投資者對私人和上市公司的支持力度都很強 。但是對於研發和投資人們來說 ,未來如何將這些新推產品在對成本越來越敏感的市場中成功變現 ,如免疫腫瘤藥物作為估值過高和高期望值產品 ,如何獲得回報 ,依舊是爭論的熱點 。